他先查看了一下整个碗的器型,器型是鉴定瓷器年代和真伪的突破口,如果器型不对,那瓷器的真伪性就比较好判断了。不过也不是所有器型不对的瓷器都是仿品,像林跃捡漏得来的龙泉窑瓷瓶就是一个特例。不过特例终归特例,很多器型不对的都是假的。
撇口,深腹,留足……
林跃心中默念着这个瓷碗的器型,整个瓷碗看起来真品端庄、秀丽之感,丝毫没有笨拙、呆板的感觉,而且轻重有度,大小合适,完全没有赝品的那种很重很大的特征。
看到这里,林跃心中大致有了预判。,但是还不能确定,如果釉面也是真的话,那这个瓷碗很可能就是真的。
看到瓷碗的釉面,林跃脑海中立刻出现了康熙年间瓷器真品特征和赝品的对比。
康熙年间的真品釉面是紧附于胎体上,坚致莹润,而赝品胎釉结合比较松弛,釉面泛黄且含有杂质,这是由于时代和工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别所致。另外,真品的彩釉上有一层光晕,俗称“蛤蜊光”,这种似彩虹般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只有刺目的浮光而无此光晕……
这些知识就像自动从林跃脑海中冒出来一样,根本用不着他去费尽脑筋去想。
林跃没有注意这些已经植入他的脑海深处的知识所产生的反应,而是一心一意的对照着自己师傅所讲已经自己的经验对眼前的吃完进行鉴定。
此刻林跃已经完全具备了一个鉴定家的潜质。
丰富并且融会贯通的知识,平稳的心态,还有不被外界所干扰聚精会神的状态。
这些都是他一直追求的,而且也是他师父贺常和一直教导他要达到的,他一直缺少的就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不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在这个小小的厂房里达到了,但他却没有丝毫的注意和在意。
一般的人学鉴定需要几年的时才能有这种鉴定家的潜质,贺常和因为林跃太出色才给了他的时间是短短的一年,这已经是无比短的时间,如果传出去肯定会震惊鉴定界,但是碎叶没想到林跃在三个月之内就已经有了鉴定家的潜质。
仅仅只有三个月!
如果传出去肯定震翻所有人。
林跃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成了一种习性,他只觉得很自然,自然的就像张嘴呼吸一样,没有丝毫的感觉。
他继续鉴眼前的瓷碗。
很快他就看到了瓷碗彩釉上的一层“蛤蜊光”,釉色也证明了眼前的瓷器是康熙年间的真品。
还剩下最后一个所需鉴定的地方,那就是施彩工艺上,如果施彩工艺也对那眼前的瓷碗就确定是真品了。
刚想到施彩工艺,林跃的脑海中再次自动的涌现出了所有关于康熙年间施彩工艺的知识。
这个时候林跃终于察觉出有些不对劲了,这些知识让他一愣,随即嘴角露出了一丝幸福的微笑。
自己终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了,没想到竟然在这件厂房里达到了。
林跃笑着甩甩头,将其他的想法排除在外,现在是比试的时候,不能分心。
在施彩工艺上,康熙年间的真品彩色细腻,薄平而匀润,特别是湖水的绿色,其绿淡嫩如一泓秋水,赝品由于掺入了粉质,其色较深呈灰暗色,其他各色也厚腻不均。赝品的纹饰画笔板滞无力,线条轮廓粗散,与真品之自然流畅、朴素大方以及画笔老练等无法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