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这种胶片投产了吗?”我叫道。
“刚刚研究出来,只生产了一点,还没有申请专利,因为我们的研究成果很多,没有足够的资金为每项成果申请专利。”
这个山里格,我简直服了他了。他说的研究成果,估计很多都和那些字体、清晰度、饱和度的狗屁研究差不多,真正的研究成果出来了,竟然说没有足够的钱申请专利。我彻底服了!
“这样,山立格先生,你看这样好不好,我用5万美元买下你这项技术的专利,然后你负责给我们生产,好不好?”我笑着说道。
“5万美元!?”山立格差点没有蹦起来,他对于这么个技术不是很上心,这种加压胶片价格比平常的胶片好贵一些,在大部分的电影公司看来,电影中的字幕本来就不多,何苦为了那几句字幕花这么一笔冤枉钱,所以在他看来,这种胶片即使生产出来,也没有多大的市场,现在我竟然用5万美元买下他的专利,他怎么可能不动心。
“柯里昂先生,你说得是真的?!”他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们现在就可以签合同!”我叫甘斯进来打印了一份合同,然后在上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山立格紧跟其后,急匆匆地生怕我反悔。
“山立格先生,我希望你们能在这个星期先生产出一批,我们的新片将使用你们这种胶片。”我笑嘻嘻地拿着合同道。
“好。我回去就让他们生产。”山立格起身告辞。
“老大,你疯了,花5万块买这个破专利,根本不值呀!”甘斯在一旁直叫屈。
“不值!?你等着看吧。明天你去专利局把这个专利申请了。”我把合同交给甘斯,哈哈大笑出去吃饭了。
现在有声电影还没有出来,生产出来的无声电影人物对白极少,几乎全靠演员的肢体表演,对于影片意义表达有极大的阻碍,有了这种加码胶片,我就可以让电影中的人物多说话,既不打断观众正常的观影,又能给影片增加含义,这样的电影肯定会受到欢迎。
在有声电影发明之前,这种加码胶片无疑是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过渡的最佳形式,我要让电影里的人物提前“说”起来。
9月19日,我的《蒙太奇论》在《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上全文发表,文章发表的当天,公司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从早晨一直响到晚上,好莱坞的导演和演员、美国文化学者、语言学家、画家、摄影师各种各样的人纷纷打电话给我要求和我见面详谈,文章引起的反响大大出乎我的意外。
随后的一周,全美的报纸在此聚焦梦工厂聚焦安德烈-柯里昂,不论是和我关系好的,还是和我没有见面的,甚至那些和我接下仇怨的人,对我这篇文章无一不高度赞赏,就连卓别林也亲自打来电话向我祝贺,他竟然在隔日的好莱坞时报上撰写文章,称我是“电影史上第一个位伟大的理论家,真正把电影变成艺术的人。”
《蒙太奇论》的成功发表,让我在好莱坞从一个新锐导演,转身一变成为了电影理论家,包括格里菲斯这些人都读着文章拍案叫绝,他们怎么也不明白我这个只有20出头的年轻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理论头脑。
对于这一切,我只能谦逊接受。
美国的托马斯出版集团竟然主动找我,想把我这篇文章加上对我做的一些访谈整理出书,如此好事,我欣然同意,托马斯出版集团答应这本书将在十月底出版,到时会根据销量付给我版税。
与此同时,斯登堡的拍摄工作也在顺利进行,山立格把他们新生产出来的胶片送到了公司,我叫斯登堡全部使用这种胶片,他也很是喜欢。
我发现,人如果有点名气的话,真的是一件既高兴又劳苦的事,高兴的是大家对你都敬佩有加,劳苦的是,你每天都要应付一些乱七八糟的杂事。
这段时间,我的基本工作就是接待那些身份迥异的拜访者,无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还必须始终都得笑脸相迎,往往一天下来,我就觉得自己的脸笑得完全麻木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