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笔趣阁 > 我为王 > 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继往开来(62)晴天霹雳

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继往开来(62)晴天霹雳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步履沉重地回到自己的将军府,将自己关在了书房内,在王明辉哪里曾经扔掉的几张报纸,临走时他也重新抚平带了回来,此时正铺在桌面之上,一个字一个字地研读着。正如他现在对王明辉所说的那样,高远将自己的军队构成,军队领导堂而皇之地登在这种报纸之上公诸于众,体现的是一种自信,一种骄傲。

而大秦现在却是每况愈下,去年之时,自己在颖川的五万大军还能全额地拿到朝廷拨付的军饷,粮食以及各类物资,而今年上半年,便只拿到了八成,而下半年,最后能拿到五成就算不错了,眼见着已经进入隆冬,但部队还差着近两万套棉衣以及棉絮棉被没有发放下来,无奈之下,檀锋只能减少了军队的活动时间,尽可能地让那些还没有领到棉衣的士兵呆在营房里,以确保他们不会因为寒冷的天气而出现不必要的伤病。

军队曾是大秦的基石,如果连军队的需要都开始拖欠的话,只怕大秦朝堂当真是不堪重负了。想到这里,他又摊开了那张关于汉国中央银行将要发行纸币的消息,一字一字地仔细看着,檀锋自己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武将,对于经济民生,他同样有着涉猎,汉国与秦国签定的通商协议,使得大量物美价廉的汉国商品涌入秦国,极大地打击了秦国的本土工商业,所产生的恶果,檀锋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那就是大量的金银流向了汉国,那么现在高远又搞出这个中央银行,目的何在?仅仅是为了解决贵重金属在流通之中的不便么?

这里头是不是又含着什么阴谋?

现在的檀锋如吃如醉,总裁的单身妻全文阅读。下意识的将高远的每一个举起都与阴谋连接起来。

檀锋到秦国已经有年头了,刚来之时,他对于李儒的集全国之力来保证秦国中央政权的强大,军队攻击力的锋锐而推崇不已,但现在他终于认认到。这一切,需要建立在军队在战场之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一旦军队受挫,这一政策立刻便会引起一系列的恶果,失败,就需要再集中力量。建立更强大的军队,需要更多的金钱,而对民间的压榨就会更厉害,民生就会更困苦,大量的农田荒芜。商业凋零,国家税赋减少,而为了收到更多的税赋,就必须在国内进行更严苛的统治,这是一个循环的怪圈,最后的结果,便是像现在蜀郡一样,农民的爆动起此彼伏。蜀郡的地方卫军疲于奔命,而且这些地方卫军与本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剿灭行动便变得有些奇怪起来。成了一场猫捉老鼠游戏,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调动正规军开始进剿,现在虽然局势平稳了一些,但檀锋并不认为事情就到此为止了,暂时的平静,只怕在蕴酿着更大的风暴。

在燕国时。檀锋亦执掌过国家大权,他深深的清楚。农民,是最为温顺和老实的一个族群。只要有一口饭吃,他们绝不会挺而走险,冒着杀头的危险来造反的。蜀郡此起彼伏的起义和暴动,只能说明那里的局势已经崩坏到无以复加了。

曾几何时,强大的大秦,在燕国眼中,只能仰望的大秦局势就到了这样一个危险的地步,而这一切,都是拜高远所赐。

高远敢于裁撤国内数十万地方卫军,就说明他对国内的安全形势相当自信,只需要依靠少量的警察,就能搞好当地的治安,这在秦国是不敢相象的。

自己关于汉国的一系列报告递到了秦王的案头,就此如同石沉大海一般,再无丝毫消息,这让檀锋有些沮丧,他认为现在的大秦,已经午疮百孔,如果不敢破釜沉舟,锐意改革的话,用不了多久,这艘大船就会自沉的。

基于这个认识,他与当朝首辅范睢走到了一起,因为范睢对他的一些分析极为赏识,多次来信与他探讨关于汉国的一系列改革政策能否移植到秦国。

只可惜,在大秦,对着朝政有着深刻影响力的并不是范睢,而是李儒,范睢更像是老秦王在临死之前给新王找的一个裱糊匠,能做的只能是修修补补,而无法做出实质性的改变。檀锋不认为李儒没有看到秦国现在面临的危机,但他却执意的不愿意作出改变,是因为他不想在与师弟蒋家权的这场学术之争之中输掉吗?

在檀锋看来,李儒已经输掉了。

秦国如果实行改革的话,的确会触动许多既得利益者,但这些人都是依附在秦国这棵大树之上的藤蔓,只要牢牢地掌控住军队,檀锋不认为他们能翻出多大的浪花来,破而后立,才有机会,凤凰涅磐,方才浴火重生啊。

留给秦国的时间不多,汉国高远之所以停战,也是因为这些年来连边的征战而使得国内经济告急,需要先稳定国内,但以汉国行政的高效和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的施行,汉国恢复的速度远远不是秦国能比拟的,当高远稳定了国内形式,民生经济开始复苏,就是他大举进攻的时候。

高远的经济政策之中有一个让檀锋耳目一新的新名词,那就是赤字经营,换句话说,高远的汉国朝廷每一年都是欠钱的,不仅欠钱,而且数额巨大,典型的寅吃卯粮,告借债度日,换去年的,借明年的,但这些借来的钱高远都干了什么呢?修路,兴修水利等大型的工程在汉国国内就从来没有停过,这些行动不仅极大地拉动了本地的经济,也保证了这些地方经济的蓬勃的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了汉国的繁荣。高远的朝廷永远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借到大笔的钱,而且这些钱不是出自某一个阶层,而是整个汉国百姓在买单,他们的老百姓手中有闲钱,也愿意将这些闲钱投入到国家债卷中去。一来是对他们的王表示敬意,二来,也确实能挣到钱,对于那些并不擅长经营的农民来说,钱放在手里还不如投到国债中去赚取利息。他位不怕亏。因为他们有一个让他们敬服的王而这些年来,高远连年借钱,却也是年年还钱,信用早已经建立起来了。

在秦国,这可能吗?

不可能,一般的老百姓手里根本没有钱容华似瑾。他们也许今天晚上还在想明天到哪里去挣饭钱,而那些有钱的呢,偏偏却是对秦国的底细了解的最清楚的一批人,恐怕他们宁可将钱悄悄地送到汉国去购买汉国的国债,也不会去买本国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